当前位置: 首页 汽车测评

孚能科技产能利用率低!行业竞争激烈,如何走出困境?

来源:邱绿韵 发布时间:2025-11-20 01:31:15

在动力电池行业“两强垄断、洗牌加速”的残酷格局下,孚能科技的日子并不好过。作为曾经手握奔驰、北汽等大客户的“软包电池龙头”,如今却陷入了“产能闲置+竞争挤压”的双重困境——广州、赣州两大新基地30GWh产能利用率迟迟没摸到80%的盈亏平衡点,广州基地SPS产能利用率仅60%,而行业里宁德时代、比亚迪牢牢占据近70%的市场份额,车企自有电池品牌还在不断挤压生存空间。

连续五年累计亏损超45亿元,市占率不足1%,新产能释放受阻,孚能科技的突围之路显得格外艰难。但好在它手握固态电池这张“王牌”,海外市场和新兴领域也有突破迹象。这家曾经风光无限的企业,到底该如何盘活闲置产能、抵御行业竞争,走出当前的困境?今天咱们就从问题根源、核心筹码、破局路径三个维度,好好聊一聊。

困境根源:产能利用率低+竞争挤压,双重压力下的生存难题

孚能科技的困境,本质是“自身产能消化不畅”与“外部竞争白热化”的叠加结果。想要找到破局之道,首先得把这两个核心问题的来龙去脉理清楚。

孚能科技产能利用率低!行业竞争激烈,如何走出困境?-1

先说说最棘手的产能利用率低问题。这可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,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。一方面,新产能建设节奏没踩准市场节拍。孚能科技的赣州新能源、广州基地两处SPS先进产能,原本是想抢占高端市场份额,但受基建及配套交付进度延缓影响,部分产线安装调试滞后,投产时间有所推迟 。等产能逐步释放时,刚好遇上新能源汽车行业阶段性调整,市场需求增速放缓,订单增长没能跟上产能扩张的步伐,导致大量产能闲置。

另一方面,产品结构与国内市场需求存在错位。孚能科技深耕“软包+三元”路线多年,虽然在国内软包装机量蝉联第一,但国内市场早已是磷酸铁锂电池和方形电池的天下。磷酸铁锂电池成本更低、安全性更适配大众化车型,而方形电池的规模效应更显著,这让坚持软包路线的孚能科技在国内市场的订单获取难度加大。数据显示,广州基地的SPS产能利用率仅60%,而行业内头部企业的产能利用率普遍维持在85%以上,差距十分明显。

更关键的是,资产周转效率偏低进一步加剧了压力。从财务数据来看,2025年二季度孚能科技的非流动资产利用率高达303.87%,流动资产利用率也达到286.35%,这意味着公司的资产投入没能有效转化为营收,大量固定资产闲置导致折旧费用高企,反过来又压缩了利润空间。这种“产能闲置—成本高企—订单议价能力弱—产能更闲置”的恶性循环,成了孚能科技最头疼的问题。

孚能科技产能利用率低!行业竞争激烈,如何走出困境?-2

再看行业竞争带来的外部挤压,用“四面楚歌”来形容毫不夸张。首先是“两强垄断”的格局难以撼动,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合计占据近70%的市场份额,它们凭借规模效应把电池价格压到了极致,还能通过垂直整合降低成本,孚能科技在成本比拼上根本不占优势 。其次是二线厂商的“内卷式竞争”,中创新航、亿纬锂能、欣旺达等企业在方形电池、快充技术等领域各有专长,纷纷通过价格战抢夺订单,进一步压缩了孚能科技的市场空间。

最致命的是车企自有电池产能的崛起。比亚迪、蜂巢能源、极电新能源等车企旗下的电池品牌,不仅满足自身装车需求,还开始抢占外部市场,直接挤压了孚能科技这类独立电池厂商的“二供”份额 。更严峻的是,行业洗牌还在加速,2018年有102家企业实现装机配套,到2023年底只剩下一半,预计2025-2026年淘汰速度还会加快,孚能科技如果不能尽快突围,很可能被市场边缘化。

孚能科技产能利用率低!行业竞争激烈,如何走出困境?-3

核心筹码:技术壁垒+客户基础+新兴机遇,绝境中的翻盘底气

虽然处境艰难,但孚能科技并非毫无还手之力。作为全球软包动力电池领域的领军企业,它在技术、客户、场景拓展等方面积累的核心资源,正是走出困境的关键底气。

第一个核心筹码是“软包+固态”的技术壁垒。这是孚能科技最独特的优势,也是它区别于其他二线厂商的关键。在软包电池领域,孚能科技持续迭代升级,推出的6C超快充电池系统解决方案堪称行业标杆。依托SPS超级大软包CTP架构,首创五面液冷设计,散热效率提升4-5倍,还能实现单电芯级热失控不蔓延,安全性能拉满 。实测数据显示,三元5C系统在30℃环境下从10%充至80%仅需10.2分钟,铁锂6C系统更是缩短至8.55分钟,比行业平均水平快13.5%-16.8%,这样的快充能力在高端车型市场极具竞争力。

更值得期待的是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展,这堪称孚能科技的“翻盘王牌”。公司目前已经完成第一代硫化物全固态电池送样,能量密度达400Wh/kg,通过了针刺、250℃热箱等严苛安全测试,能支持人形机器人实现8-12小时持续运行,远超当前行业普遍不足2小时的续航水平 。第二代产品能量密度更是提升至500Wh/kg,计划2026年推出,2025年底就将建成0.2GWh全固态中试线并小批量交付60Ah产品,2026-2027年推进装车验证。这种技术领先优势,让孚能科技有望在固态电池量产浪潮中抢占先机,彻底摆脱传统动力电池市场的价格战泥潭。

第二个核心筹码是多元化的客户基础与海外布局。尽管国内市场遇阻,但孚能科技在海外市场已经打开局面,全球软包电池排名跃升至第三 。在乘用车领域,它不仅深度绑定奔驰,还获得了广汽、东风、三一重卡、一汽解放等国内头部车企的认可;在新兴领域,更是收获颇丰——独家供应上海时的科技E20机型第二代半固态电池,该机型拿下阿联酋企业10亿美元采购订单,对应350架eVTOL需求,同时还为美国头部eVTOL公司配套电池,进入FAA第四阶段认证,与小鹏汇天、沃飞长空等企业的合作也实现规模化出货 。

这些优质客户资源形成了多元化的生态圈,不仅能带来稳定的订单,还能为产能消化提供支撑。更重要的是,海外市场尤其是欧洲、中东等地区,对软包电池和高能量密度电池的接受度更高,定价也更合理,能有效提升产品毛利率,缓解国内市场的成本压力。

第三个核心筹码是新兴领域的先发优势。孚能科技没有死磕传统新能源汽车市场,而是敏锐地抓住了低空经济、人形机器人等新兴赛道的机遇,通过技术同源性构建了多元场景壁垒 。人形机器人、eVTOL等产品对电池的能量密度、安全性、轻量化要求极高,传统动力电池很难满足,而孚能科技的半固态、全固态电池刚好精准匹配这些需求。

比如它向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送样的全固态电池,能解决当前机器人续航短的痛点;为飞行汽车配套的电池,更是凭借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成为全球首家量产供应商。这些新兴领域虽然目前市场规模不大,但增长潜力巨大,且产品溢价远高于传统动力电池,一旦形成规模效应,将成为孚能科技消化产能、提升盈利的重要增长极。

破局路径:四大策略并行,从“产能闲置”到“产销两旺”

面对困境和机遇,孚能科技要想真正走出泥潭,不能只靠技术优势,还需要一套组合拳式的破局策略,聚焦“消化产能、提升盈利、强化优势、规避风险”四大核心目标。

策略一:精准对接需求,快速提升产能利用率

产能利用率上不去,一切都是空谈。孚能科技需要从“以产定销”转向“以销定产”,精准对接市场需求。首先,要加大国内主流车企的合作力度,针对不同客户的需求优化产品方案。比如为混动车型、商用车开发定制化的软包电池产品,发挥软包电池能量密度高、适配性强的优势,争夺更多“二供”“三供”订单,逐步把广州、赣州基地的产能利用率提升至80%的盈亏平衡点——据测算,只要广州基地SPS产能利用率从60%提升到80%,单位成本就能下降15%,毛利率有望突破10%,业绩会明显改善。

其次,要加速海外产能的协同布局。可以借鉴其他二线厂商“本地化生产”的经验,在欧洲、东南亚等新能源汽车增速快的地区规划海外工厂,既规避贸易壁垒,又能近距离服务奔驰、Stellantis等海外大客户,消化国内闲置产能。同时,借助海外基地的政策优惠和物流优势,降低生产成本,提升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。

最后,要抓住新兴领域的订单放量机遇。人形机器人、eVTOL等领域的客户目前需求虽集中在小批量定制,但随着行业发展,未来订单规模有望快速增长。孚能科技可以优先调配部分闲置产能,专门生产这类高附加值产品,既能快速提升产能利用率,又能积累新兴领域的量产经验,形成“以新兴领域带动传统领域”的良性循环。

策略二:强化技术差异化,跳出价格战泥潭

在动力电池行业“内卷”加剧的当下,只有差异化才能生存。孚能科技要把“软包+固态”的技术优势发挥到极致,打造别人无法替代的核心竞争力。一方面,要持续迭代软包电池技术,在保持快充、安全优势的同时,进一步降低成本。可以通过优化生产工艺、推进核心材料国产化替代等方式,缩小与磷酸铁锂电池的成本差距,让软包电池在中高端乘用车市场更具性价比。

另一方面,要加速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落地。这是孚能科技实现“弯道超车”的关键,必须集中资源推进中试线建设和装车验证,确保2025年底按时小批量交付,2026年顺利实现GWh级产能规划。可以先从高端新能源汽车、人形机器人、飞行汽车等细分领域切入,通过标杆客户的示范效应,带动更多订单落地。同时,要加大固态电池的专利布局,构建技术护城河,防止头部企业的技术围剿。

此外,还可以拓展“软包电池+储能”的应用场景。当前储能市场正处于高速增长期,对电池的循环寿命、安全性要求较高,软包电池的结构优势在储能领域同样适用。孚能科技可以开发适配储能场景的软包电池产品,进入工商业储能、户用储能市场,为闲置产能找到新的出口。

策略三:优化客户结构,降低依赖风险

客户结构单一曾是孚能科技的痛点,如今虽然有所改善,但仍需进一步优化,避免过度依赖某一领域或某几家客户。首先,要深化与现有核心客户的合作,从“单一电池供应商”向“能源解决方案服务商”转型。比如针对奔驰、广汽等车企的电动化战略,提前介入车型研发阶段,提供定制化的电池包解决方案,提升客户粘性。

其次,要持续拓展新客户,尤其是国内的新势力车企和海外的区域龙头车企。新势力车企对新技术的接受度更高,更容易认可软包电池和固态电池的优势;海外区域龙头车企则能帮助孚能科技快速切入当地市场,扩大海外营收占比。可以借鉴欣旺达“绑定理想汽车+布局海外”的策略,通过合资建厂、技术合作等方式,深度融入客户的供应链体系 。

最后,要平衡不同领域的客户占比,形成“乘用车+商用车+新兴领域”的多元化客户结构。乘用车市场保障基本盘,商用车市场贡献稳定订单,新兴领域带来增长弹性,这样既能有效分散市场风险,又能确保产能的持续消化。

策略四:降本增效+资本运作,缓解资金压力

动力电池行业是重资产行业,产能扩张和研发投入都需要大量资金,而孚能科技连续亏损的现状,让资金压力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。想要走出困境,必须做好“降本增效”和“资本运作”两篇文章。

在降本增效方面,一是要提升生产效率,通过精益化管理优化生产流程,减少废品率和能耗,降低单位产品的制造成本;二是要控制研发费用的投入节奏,在保持核心技术研发不缩水的前提下,聚焦能快速落地的产业化技术,提高研发投入的回报率——2025年上半年孚能科技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已达6.81%,这个比例在行业调整期略显偏高,需要更精准地分配研发资源 ;三是要优化资产结构,盘活闲置的固定资产,通过租赁、合作生产等方式,让闲置产能产生收益,降低折旧压力。

在资本运作方面,广州国资的入主已经带来了“救命钱”,接下来可以进一步借助资本的力量,比如通过定向增发、可转债等方式募集资金,用于固态电池产线建设和市场拓展;也可以与上下游企业开展股权合作,比如与正极、负极材料厂商合资建厂,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;还可以引入战略投资者,尤其是车企背景的投资者,既能获得资金支持,又能锁定长期订单,一举两得。

结语:困境与机遇并存,破局关键在“聚焦”与“坚持”

孚能科技当前的困境,是二线动力电池企业在行业洗牌期的一个缩影——产能闲置、竞争加剧、盈利承压,但与此同时,它也手握固态电池、新兴领域布局等独特机遇,并非没有翻盘的可能。

想要真正走出困境,孚能科技需要做到“聚焦”与“坚持”:聚焦软包电池和固态电池的技术差异化路线,不盲目跟风磷酸铁锂和方形电池的价格战;坚持推进新兴领域的订单落地和海外市场拓展,不为短期的国内市场波动所困;聚焦产能利用率的提升,把有限的资源用在能快速产生收益的业务上;坚持降本增效,通过精益管理和资本运作缓解资金压力。

从行业趋势来看,固态电池是锂电池行业的终极趋势,低空经济、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的增长潜力巨大,孚能科技的技术路线和场景布局,刚好踩中了未来的行业风口。只要能解决当前的产能利用率问题,顺利推进固态电池的产业化,孚能科技完全有机会摆脱当前的困境,从“二线挣扎”走向“细分龙头”。

当然,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和耐心,不可能一蹴而就。对于投资者来说,孚能科技是一家高风险与高潜力并存的企业,需要理性看待短期的业绩波动,重点关注固态电池的研发进展和产能利用率的提升情况;对于行业来说,孚能科技的突围之路,也为其他二线动力电池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——在头部垄断的格局下,只有找准差异化定位、坚持技术创新、拓展多元场景,才能在残酷的洗牌中活下来,甚至实现“弯道超车”。

孚能科技的困境是暂时的,只要能牢牢抓住固态电池这张“王牌”,精准对接市场需求,优化客户结构,就一定能盘活闲置产能,走出竞争泥潭,在动力电池行业的新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。让我们拭目以待,看看这家曾经的“软包电池龙头”,能否凭借技术创新实现逆袭重生。

请多多关注、点赞支持一下。

如果觉得文章有帮助,欢迎点赞并赞赏支持。

PDF版本: 在线预览

热门资讯

24小时排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