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几天,我和一位车企的朋友聊天,(深圳第三方神秘顾客暗访)(广州4S店服务评估)(杭州新能源汽车暗访)他感叹道:“现在的车越来越难卖了。”我问他为什么。他说:“以前比的是发动机、变速箱、底盘,参数一目了然。现在呢?比的都是屏幕、芯片、智能驾驶。更关键的是,用户要的好像不再是冷冰冰的机器,而是一种……感觉。”
他的话,点破了当前汽车行业的核心迷思:我们卖的究竟是交通工具,还是一个移动的智能空间,一种生活方式,甚至是一个懂你的伙伴?
用户的“心口不一”
几乎所有车企都在做用户调研。问用户:“您需要更大的屏幕吗?”用户可能回答“是”。但当他坐进车里,那块巨大的屏幕可能只在最初几天带给他新鲜感,随后便因反光、指纹和复杂的操作逻辑而沦为鸡肋。

这就是传统调研的陷阱——用户常常无法准确描述自己深层、未来的需求。他们能反馈的是已知的体验,而真正的创新,往往源于对用户行为背后动机的深度挖掘。
卡索(CASO)汽车调查在近期一项车载语音助手的研究中就发现一个有趣现象:多数用户在问卷中表示对现有语音助手“满意”,但通过我们部署的“AI情感分析”模块对实际对话录音进行情绪解析后发现,超过40%的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流露出轻微至中度的“不耐烦”或“沮丧”情绪。根源在于,系统只能执行标准指令,无法理解“我有点热”(需要调低空调并开启座椅通风)、“我想听点提神的”(需要播放快节奏音乐)这类模糊且充满场景化的表达。
从“倾听用户”到“读懂用户”
那么,如何穿越用户“说的”和“想的”之间的迷雾?这要求我们必须从数据收集者,转变为行为动机的解码者。
在真实场景中观察:我们的研究员会进行深度的用户体验(UX)研究,不仅是邀请用户到实验室,更是跟随他们进行一场真实的周末家庭出游。我们发现,副驾的妻子频繁地为后排的孩子递水、拿零食,而中控台复杂的设计让她每次都需要侧身、费力才能打开储物格。这个细微的观察,远比问一句“您对储物空间满意吗”更能揭示家庭用户对“易用性”的真实定义。
在数据洪流中淘金:网络上关于汽车的海量讨论,是一座未被充分挖掘的金矿。我们通过大数据爬取技术,汇集主流平台的声音,但不止步于“关键词词云”。我们会用AI情感分析,去理解用户抱怨“续航虚标”时,背后是对充电不便的焦虑,还是对电池管理技术的不信任?这种对情绪动因的追溯,能帮助车企找到品牌沟通和产品改进的真正突破口。
汽车产业的竞争,正从“硬件定义”走向“用户体验定义”。听懂用户未说出口的话,不再是一种锦上添花的能力,而是这个时代生存的必备技能。在卡索,我们相信,每一次深入现场的观察,每一份对数据背后情感的解读,都是在为车企绘制一张通往用户内心的地图。因为真正的竞争力,就藏在那些用户自己都尚未察觉的细节里。
#汽车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