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买车攻略

销量第一净利跌三成,第二名暴涨五成:比亚迪和吉利的分水岭到了

销量第一净利跌三成,第二名暴涨五成:比亚迪和吉利的分水岭到了

分类: 买车攻略 来源: 陈凤珠

更新时间: 2025-11-23 22:12:09

小小

销量第一的车企,净利润同比下滑三成;销量第二的车企,在高基数上还保持五成以上的新能源增速。

销量第一净利跌三成,第二名暴涨五成:比亚迪和吉利的分水岭到了-1

2025年10月,中国车市真正值得盯住的,不是“谁又卖了多少辆”,而是这两组数字背后的力量流向——比亚迪和吉利,正在同一张成绩单上走向截然不同的轨迹。

同一张榜单上的“分叉”

先看最新的批发数据。

销量第一净利跌三成,第二名暴涨五成:比亚迪和吉利的分水岭到了-2

据乘联分会统计,2025年10月,比亚迪批发销量43.69万辆,环比增长11.1%,却已同比下滑12.7%,市占率14.9%;吉利批发30.71万辆,环比增长12.5%,同比暴涨35.5%,市占率来到10.5%。两者的销量差,已经缩小到近13万辆出头。

如果把视角切到零售端,差距收得更紧了。乘联会数据显示,10月比亚迪零售29.6万辆,同比大跌31.4%;吉利零售26.6万辆,同比大增36.8%,市场份额11.8%,只落后一名约3万辆。

把时间拉长到前十个月,对比更刺眼。乘联分会统计,2025年1-10月,国内狭义乘用车市场零售1925万辆,同比增长8%,其中新能源增速21.9%,燃油车继续下滑。同期吉利零售214万辆,增速高达56.2%,足足比大盘快了近五十个百分点,是TOP10车企里增速最高的一家。

销量第一净利跌三成,第二名暴涨五成:比亚迪和吉利的分水岭到了-3

在一个整体增速放缓、头部格局看似“坐稳”的市场里,吉利显然不是“跟着行业一起涨”,而是在用远高于行业的斜率向上冲。这种斜率差,正在悄悄改写头部阵营的权力结构。

规模之下,比亚迪的利润拐点

如果只盯销量,比亚迪依然是无可争议的新能源“一哥”:多品牌布局,覆盖几乎所有细分市场,补能体系完善,短期内很难有对手实现全面对标。

但第三季度财报把另一面摊在了阳光下。

比亚迪当季营业收入1949.85亿元,同比微跌3.05%;归母净利润78.23亿元,同比下滑32.6%;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同比下降超过27%。这组数据出现在销量仍处高位的阶段,含义很直接:靠规模硬撑的红利,正在被价格战和成本压力一点点蚕食。

近几年,比亚迪通过一次次“刀法”,把主力车型的价格往下切,硬生生把市场价格中枢往下拖。刚开始,这是抢新能源心智的利器;如今,在新势力、合资反攻以及华为系车型陆续加入之后,它不得不继续用官降、限时权益去守份额,单车利润被持续压缩。

同时,新增量越来越集中在走量的A、B级车型上,高毛利的高端品牌——腾势、方程豹、仰望——离真正接棒还有距离,产品结构明显在“下沉”。结构变化叠加价格战,利润率承压是双重的。

高速扩网又带来了第三重压力。渠道快速下沉到三四线乃至县乡,对冲量有帮助,却也在考验经销商周转和集团现金流。批发数字很好看,并不等于所有车辆都顺利变成终端交付。

所以今天再看比亚迪,比起“还能不能多卖几十万辆”,更关键的问题已经变成了:在行业整体进入理性阶段之后,它是否愿意在份额上适度让步,换回利润和品牌高度。如果依然试图用价格和规模把所有风险挡在门外,未来两三年,很可能会被财务报表“逼着”做出更艰难的选择。

高斜率增长的吉利,靠什么撑住?

对比之下,吉利这两年的上涨,更像是一场从产品到组织的系统性再造。

最清晰的一条主线,是新能源从“增量选手”变成“节奏指挥”。

根据官方数据,10月,吉利新能源销量17.79万辆,同比增长64%,单月渗透率达到58%;前十个月新能源累计134.5万辆,同比直接翻倍。

在国内新能源整体零售盘子里,乘联分会统计显示,吉利前十个月新能源销量超过125万辆,市占率已经来到12.4%——大致可以理解为,每卖出八辆新能源车,就有一辆挂着吉利体系的车标。新能源业务的增速接近翻倍,远高于行业平均的21.9%,也领先特斯拉中国、长安等主要对手,而冠军品牌的新能源销量已经开始同比下滑。

支撑这条主线的,是银河品牌的全面跑通。

10月,银河销量达到12.75万辆,同比增长翻一倍,再创单月新高;前十个月累计突破100.2万辆,增幅高达187%,上市不到三年就提前完成“年销百万”的目标。

银河星耀6最低售价:6.88万起最高降价:0.60万图片参数配置询底价懂车分暂无懂车实测暂无车友圈7025车友热议二手车6.68万起 | 3辆

更关键的是,银河不是靠某个“爆款神车”撬动数据,而是一个覆盖家轿、SUV、MPV、硬派越野等车型大六座的完整序列:星耀6、星愿、E5、星舰7 EM-i、星耀8、A7、M9……真正撑起规模的是一整支产品军团,而不是一两款流量车型,这让吉利在产品侧少了很多“单点失守”的风险。

在银河之外,极氪和领克也在提供向上的拉力:极氪10月交付21423辆,环比提升17%,前十个月交付16.5万辆,节奏稳步爬坡;领克当月交付40213辆,同比提升接近三成,新能源占比超过七成,旗舰大六座领克900单月突破7000辆。

领克03最低售价:10.38万起最高降价:1.80万图片参数配置询底价懂车分3.89懂车实测空间·性能等车友圈69万车友热议二手车3.40万起 | 1460辆

这两块业务的共同点是:定价明显高于吉利主品牌,主打高价值、高安全和全球化市场,并没有和基础盘互相内耗,反而整体抬高了集团的天花板,成为吉利高端化升级的主力。

再往外看,海外市场在为这种高增速铺“安全垫”。

前十个月,吉利出口超过33万辆,其中新能源占比不断提升,10月新能源出口已经占到总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。通过在英国、乌兹别克斯坦、印尼、马来西亚等地的KD工厂和本地化供应链,加上与宝腾的深度协同,吉利把一整套新能源体系复制到了海外市场,这部分业务在利润端的潜力,未必比国内小。

银河E5最低售价:9.28万起最高降价:1.50万图片参数配置询底价懂车分3.80懂车实测空间·性能等车友圈7.9万车友热议二手车7.22万起 | 62辆

技术层面,吉利凭借“车用动力电池安全与防护关键技术及应用”拿到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,相关成果已经应用到神盾金砖电池系列,在高压电安全、热失控防护等关键环节,开始有资格参与“定规则”。

把这些拼在一起可以看到,吉利的高增速并非依赖短期补贴、促销刺激,而是建在品牌梯度、技术平台和全球布局不断加固的底座上。

从“独角戏”到“双极博弈”

把前面的碎片重新拼一遍,会看到一个正在成型的行业故事。

过去几年,中国新能源的叙事几乎被简化成一句话——看比亚迪就够了。如今,这句话正在失效。214万辆的总销量、11.1%的总体市占率、与冠军只差3.6个百分点,再叠加新能源领域12.4%的份额,吉利已经从“追赶者”变成真正意义上的第二极。

头部格局的变化,也在加速合资品牌的边缘化。一汽-大众等曾经的“流量中枢”,无论销量还是增速都被甩在身后;前十个月,吉利的销量已经是多数合资巨头的两到三倍,同比增速却高出四五十个40-60个百分点。国内乘用车市场的主导权之争,正在快速收缩到少数几家自主头部之间。

价格战带来的后遗症,也开始倒逼行业重新给“健康增长”定价。比亚迪用极致的价格打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规模,但利润拐点已经提醒所有玩家:只看销量排名的时代要结束了。反过来看,那些在保持增速的同时,把多品牌矩阵、海外出口和技术资产一起做厚的公司,会在下一个周期里拿到更高的估值和更强的话语权。

短期看,比亚迪的冠军位置不会立刻被颠覆——它依然有强大的规模、完善的产能布局和品牌心智。但从这个10月开始,这个冠军已经不再是“独角戏”。

吉利用一串非常“硬”的数字证明:在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0%,行业从野蛮生长期迈向精细运营期之后,真正有机会坐在牌桌正中央的,是那些既敢打价格战,又舍得在技术和体系上砸重金的公司。

对普通消费者来说,这种竞争意味着两个现实好处:一是好车越来越便宜,二是“卷配置”的背后,开始有人认真地在卷安全、卷可靠性、卷长期价值。

对车企管理层和投资者,这是一个没有退路的时代——规模、利润、技术、全球化,没有哪一项还能缺位。比亚迪要在高位学会做减法,吉利要在高速增长中学会控节奏,而其他还在追赶的品牌,留给它们的窗口,已经不多了。

PDF版本: 在线预览

热门资讯

24小时排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