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时捷今年前三个季度的利润基本掉光了,差不多跌了九成九,这不是因为车子卖不出去,而是他们家的电动车还没开始挣钱,老款的燃油车呢,买的人也不像以前那么抢手了,特别是在中国这边,现在大家更爱买智能车,但保时捷的电动车比如Taycan(图片|配置|询价),价格定得高,功能却没跟上趟,让用户觉得不太划算,网上有人传它要退出中国市场,其实根本没这回事,就是销量走得慢了点,那个品牌的光环也跟着淡下去了。
为了解决紧急需求,保时捷在上海嘉定建了一个新的研发中心,这是它在德国以外的第一个独立研发基地,主要做中国本地化的车载系统,不是造整车,而是调整操作界面、改进语音助手、升级导航功能、优化应用软件,以前这些改动需要德国总部批准,现在研发中心自己就能决定,可以直接接入微信、高德地图、支付宝,还能与小鹏汽车和华为的车机系统打通,整体效率提高很多,再也不用等半年以上时间。

以后在中国销售的保时捷汽车,底盘和电池还是会用全球统一的那套东西,但车里的屏幕、语音控制、地图导航和娱乐系统,就全部交给上海的团队来做,这不是因为要妥协,而是大家已经看清楚了实际情况,现在的中国买家更看重车子好不好用,而不是只在意它是不是保时捷这个牌子,他们想要的是打开车门就能连上微信,导航自动选择最方便的路线,语音系统能听懂各地方言,这些事情德国的工程师确实做不了。

不止保时捷这么做,丰田、大众和日产也在做同样的事,过去是把德国系统翻译成中文,现在是中国工程师从头开始设计整个软件,响应速度从一年半缩短到半年之内,因为中国这边的软件生态变化太快,比如微信功能一周能变三次,德国总部那边根本跟不上这种节奏,这不是谁赢谁输的问题,而是市场推动的变化。
过去豪华车靠发动机的轰鸣和真皮座椅来说话,现在年轻人更看重它能不能一键叫来代驾、自动订杯咖啡,或者识别你的心情来推荐音乐,保时捷终于承认,在中国市场,“豪华”这个词得重新解释,老客户或许还在意品牌,可新买家里有七成以上的人首先考虑的是智能体验,车标反而排到后面去了,这情况很实际,不是谁想改就能改,是市场在推着大家往前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