矛盾焦点:华为强调“技术赋能效率”,车企担忧“失去灵魂”。长安董事长朱华荣曾公开质疑:“合作模式若责任归属不明,就是有问题的”。
二、渠道与品牌内耗:资源争夺白热化华为门店的“五界混战”华为线下门店平均仅能摆放3-5辆车,问界因销量占比70%常占据核心展位,智界R7、享界S9等车型被迫“隐身”车库56。内部竞争激化:同价位段的问界M7(28万起)与智界R7(25万起)陷入价格战,华为被迫调整定价策略以避免内耗。车企自救:另建渠道争夺主动权奇瑞反击:成立智界新能源公司独立运营,自建用户中心并收回营销主导权,降低对华为渠道的依赖。北汽升级合作:与华为共建享界专属渠道,采用“华为技术+车企运营”分权模式,试图平衡品牌自主性。数据佐证:2025年H1,问界销量占鸿蒙智行总量68%,而智界/享界不足15%。
三、新模式博弈:从“控制”到“妥协”的转型实验HIPLUS模式:车企主导权回归试探华为在东风猛士、广汽项目中试水“化学融合”:从产品定义阶段联合开发,车企保留品牌与销售权,华为仅嵌入技术模块。车企评价:“除了不进华为门店,其他接近智选车”——技术深度协同,但避免渠道捆绑。传统车企的“含华量”选择题合作派:上汽借尚界H5(图片|配置|询价)(15.98万起)攻入主流市场,以华为技术换销量,接受分成模式。独立派:五菱选择HI模式(仅采购华为智驾模块),保留定价权与用户数据,避免品牌稀释。行业趋势:HI模式正逼近智选车边界。东风岚图引入华为IPD管理体系,广汽采用华为营销流程,“类智选”合作激增。

权威洞察:技术代差决定话语权:若车企无法突破智驾算法壁垒,自主权争议将长期存在。消费者用订单投票:90%用户因“华为技术”购车,品牌归属感弱化倒逼车企争夺技术主权。
结语:共生or附庸?胜负手在技术护城河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断言:“车企与华为是竞合关系”。当智驾从“溢价配置”变为“基础需求”,传统制造能力的价值权重正在下降——这场灵魂之争的终局,不取决于合作模式本身,而取决于谁能掌控下一代智能汽车的“定义权”。
